線上提交翻譯需求

  • 00.00 HKD
  • 0000-00-00
  • 您現在的位置:博文首頁 > 翻譯技巧 > 書籍名稱的翻譯技巧介紹

    書籍名稱的翻譯技巧介紹

    時間:2012-07-23 13:53 來源:深圳翻譯公司 作者:vikayau 點擊:
    從中文書名的英譯談起 

      外文出版社使用18種文字,每年出版500至700種圖書。其中英文圖書100多種。把一份中文稿件譯成外文,再製成一本完整的書,工序繁雜,要求良多。僅就如何翻譯好一本書的書名、先容文字等談談外文出版社的常見做法,以期得到同行們的指點。 

      一、書名的翻譯 

      據瞭解,在出書出產環節上,英美發達國家的出版社在封面上花的工夫極大。一個書名往往在全書定稿之後仍舊遲遲確定不下來,可見書名的重要性。確實,翻譯一本書,翻好書名是樞紐的一環。 

      放在我們翻譯職員眼前的通常是已經確定了的中文書名(文學著作不屬此處討論的範疇),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在忠實原意的條件下把書名譯成符合英文讀者習慣,輕易引起他們對一本書愛好的英文書名。這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首先要求譯者對全書的內容有比較透徹的理解。這樣才能為自己開闢出翻譯書名的流動餘地。其次,要留意下麵幾點: 

      l、要捉住中文書名的核心內容,凸起主題,吸引讀者的留意力。好比:外文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薛暮橋的專著《中國社會主義經濟題目研究》一書的內容就是把中國的社會之義經濟作為一個整體課題來探討,有理論,有實例,有資料,並非只講有題目的方面。英文書名定為China's Socialist Economy省去了"題目研究",從而既醒目,又使該書享有其應有的權勢鉅子性。 

       即使一些權勢鉅子性很強的中文學術專著,其書名也往往含有"初探"、"簡介"等字眼。中國每年出版幾萬種中文書,能譯成外文的一定是同類書中價值較高者。這些字眼是可以去掉的。 

      1987年出版的鄧小平同道所著《當代中國的基本題目》是這類書中另一個例子。最初,曾考慮把書名定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續編)》(因在此之前,於1984年出版過同名的小冊子。)這種口號式的書名不能一目了然地點出一本書的核心內容,起不到匡助讀者捉住主題的作用。後來,決定英文書名為 Fundamental Issues in Present-day China. 

      《齊白石畫集》是我國用外文出版的第一本齊白石作品的高檔畫冊,收集了1883年至他1975年去世70多年間的精品,其中不少是第一次發表,其藝術賞識價值和研究價值都很高。然而,齊白石究竟是去世多年的一位中國國畫畫家,西方對他瞭解未幾。因此,更需要書名能匡助潛伏的讀者瞭解齊白石其人其事。假如僅僅把中文書名譯為Selected Paintings of Qi Bashi,很難讓人知道這位畫家的特點;且不說他的姓名令外國人難以發音。英文書名採用了齊白石對自己作品的概括性的評價:"似與不似中間"這句話,把書名主標題定為Likeness and Unlikeness,副標題才是Selected Paintings of Qi Baishi。 

      又適當增加文字,使英文書名對讀者更具有吸引力。在良多情況下,中文書名幾個字就正確地先容了一本書的主題。但直譯給外國讀者,往往使他們產生一種深奧莫測;不知所云的感覺,也就很難使讀者在浩瀚的書海中對這本書表示出特別的愛好。反之,加上幾個字,有時甚至不惜幾行字,會使一本書的主題明瞭,輕易引起讀者的愛好。簡樸的例子有《徐悲鴻的生》,譯為Xu Beihong-Life of a Master painter. 

      外文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人英文書名主標題為 Years of Trial, Turmoil and Triumph,副標題為China from 1949 to 1988,這個書名間隔《簡史》這一中文書名稍遠了一些,但沒有違反新中國40年歷史這一主題。利用主標題凸起了4O年各個階段的特點,通過副標題對本書的時間跨度作了說明。 

      《中國海關秘檔》一書共四卷,長達360萬字,主要內容是1874年至19O7年之間佔據清朝海關總稅務司要職的英國人赫德與其倫敦辦事處主任金登幹之間的信件和電報往來,是瞭解西方列強控制中國以及舊中國半殖民地性質的一部重要參考書。美國的費正清教授曾得到1000多封信件,於1972年出版了主標題為Inspector-General in Peking的兩卷本。我們這一套比費正清的一套多三分之二的內容,具有更強的權勢鉅子性和學術價值。假如直譯中文書名,很難讓人搞清這是一部關於哪個時代的中國海關的什麼秘要檔案。故英文書名主標題譯為 Archives of China's Imperial Maritime Customs(通過 imperial一字說明這是歷史資料),副標題為 Confidential Correspondence Between R.Hart and J.D.Campbell1874--1907。這樣使該書的內容一清二楚。 

      在中國,彭德懷元帥可謂有口皆碑,但西方人對他知之甚少。因此,《彭德懷自述》這個書名絕對不可簡樸照譯。經由反復推敲並吸收了外國書名的特點,英文書名定為Memoirs of A Chinese Marshal--A Cultural revolution "Confession" by Marshal Peng Dehuai(1898-1974), Covering his Career from Services in China's Warlord Armies to Command of the Chinese Peoples's Volunteers in Korea。所謂自述,實際上是"文革"期間被邊寫的'交代材料"。對此,書名作了解釋,以期引起外國讀者的愛好、書名還點出他曾在軍閥步隊中從軍,又曾在朝鮮與美國人作戰。固然這兩點未能最全面地表現他的戎馬一生,但是最輕易引起西方英文讀者留意的內容包括進來了。作為書名,顯得過長了一些,但卻比較清楚並仍舊不失簡練地告訴了讀者這本書的主題內容。 

      3、不顧英文閱讀習慣,直譯中文書名,必定失敗。在這一方面,實例也良多。好比:《陳毅與贛粵邊根據地人翻譯為Chen Yi and the Jiangxi-Guangdong Base Area, 人名加地名六個中文拼音堆在一起,怎麼能指望一般外國讀者知其所以然! 

      又如,《中國大足石窟》譯為 Dazu Grottoes.《永樂宮壁畫》譯為 The Yongle Palace Murals。譯文完全沒有反映出兩地在文化藝術史上的重要性及其特色,就連是屬於中國的這一點也沒反映出來。 

      為了匡助學習漢語的外國人學會使用中文字典,曾出版了一本名為《筆形編碼查字》的工具書。英文書名譯為 The Stroke Encoding of Dictionary Consultation。不要說外國人,就連中國人看了這個書名也未必猜得出這是一本講什麼內容的書。 

      二、"序言"和"內容先容"翻譯過程中的適當加工 

      縱覽中文書裡的序言或前言,作者的話,編者的話等等,若不是作者(或編者--下同)本人執筆,而由他人作序,往往寫的都是讚美推崇之言,稱讚作者的聰明;勇氣,毅力,水同等等。但著作者本人所為,往往有這樣一兩句話:"水準有限,書中錯誤或不妥之處在所難免。但願讀者給予批評指正。""水準有限,時間倉促,難免謬誤,敬請指正。"'尚屬草創,時間又倉促,疏漏~定良多,還待繼承進步和充實,但願泛博讀者批評指正."謙虛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在中文書中,寫上這樣幾句話,既能表示作者自己謙虛嚴謹的治學立場,同時地暗示本人作品並非一定是某一領域裡學術研究的頂峰,很可能天外有天。應該說,在一般情況下,這些話讓人更加尊重作者。 

      然而,因為文化背景之差別;把這種純中國式的語言翻譯成英文,效果就會適得其反。儘管西方出版的圖書中謬誤也極多,但作者不會自己公書的前面先承認這一點。由於,按照他們的習慣和邏輯,假如作者或出版者承認其出版物有題目,讀者就會說,既然知道自己"水準有限";又明知自己的作品"謬誤難免"還要出版,豈不是有意誤人後輩嗎?為什麼不先進步一下水準,自己剔除謬誤再來發表呢?假如真是"時間倉促",為什麼不另做鋪排,不遲不疾地端出一部成熟的作品呢?若是一般學術論文尚且說得過去,但教材不能答應作者留存"錯誤或不妥之地"至於醫學專著,需要百分之百的正確,毫不能答應作者埋沒"錯誤和不妥之處",否則,要治死人的。 

      根據外國讀者的鑒賞心理,外文出版社對序言中的這類文字都作了不同方式的處理。如《十四經穴》這是一本教授針灸學的大型教科書,其作者也是權勢鉅子人士、但他在"編寫說明"中寫到:因為編者水準有限,錯誤、缺點在所難免"英文版在出書時索性取消了"編寫說明",另請別人寫序。 

      當然,也不能為了避免引起曲解,就完全不向讀者作出量力而行的交代,甚至自我揄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大事記》一書"編者的話"講到"本書是迄今出版的篇幅最多的對外關係的歷史資料,"同時也指出"限於資料來源和編者水準,本書難免有漏掉之處,尚希讀者指正。'後一句話譯為…the Chronicle is liable to mistakes or omissions.We welcome suggestions and criticisms"果然,書出版後,有兩個外國駐華使館來信來電話指出該書遺漏了這兩個國家與中國交往中的兩件大事。對於一個出版社來說,出這樣一本涉及中外關係的書,泛起了漏掉,是個較為嚴峻的事故。但僅竟?ソ銜?⒁舛雜泄刂泄?慕檣茉黽右恍┙饈托緣拇駛悖壞?耆?粲諡泄?賾校?夤?四岩嶽斫獾拇駛鬩廊懷涑餷把裕?諶萁檣芎妥髡噝〈??校??灰?嫡?牧恕?/p> 

      1.對我國歷史上一些重大事件或政治運動適當加以解釋極為重要。有一本先容中國法律建設的圖書的內容簡介一評開頭就說:自從黨的三中全會以來,全國人大通過了一系列法律。對中國多少有些瞭解的外國人可能知道我國在70年代末期開始實行改革開放的方針,但是,對三中全會決定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的決議計畫就不一定清晰了。因此,翻譯在譯這句話時增加了幾個字。整個句子是這樣的: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olicy of promoting socialist democracy and building a sound socialist legal system formulated at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NPC and its Standing Committee have, since 1979, enacted many important laws.這樣,人家就會知道三中全會與全國人大制定法律之間的聯繫了。 

      2、有良多看起來很不起眼的字詞或短語,外國讀者很難理解其切當含義,有時甚至會產生誤會。《中國人名大詞典》中人物的簡歷基本都以新中國的建立劃線,把一個人的經歷分為兩個階段。因此,幾乎每條釋文都有"建國以來"。或"建國後"的字眼。又如《中國針灸大詞典》這麼一本專業性很強的辭書的中文稿裡,"抗戰期間","新中國成立以來"這樣一些對於外國人來說時間概念含糊不清的詞彙也經常泛起。泛起這類情況,外文出版社一般都要求譯者首先選用比較清楚易懂的詞彙,並且最好在首次泛起時加上時間。如把"建國以來"譯為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抗戰期間"當然要譯為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每本書都少不了對作者的先容,而職稱的翻譯是另一個凸起的例子。企、事業單位中都有一批屬於經濟師系列的職員,如事業單位的人事幹部,一些機關集團裡的外事幹部,外貿系統的工作職員,工礦企業裡的勞資料成員都屬經濟師系列。把這些單位的經濟師譯為economist很分歧適。在通常情況下,人事幹部不是專門學習經濟學的畢業生,怎麼可能稱作是economist?一個工廠裡的勞資科長也不一定就是經濟專家。僅就經濟師而言,外文出版社研究過多次,也徵求過兄弟單位同行們的意見,始終沒有找到一個令人滿足的譯法。在無法找到相應的英文詞彙的情況下,只好先想辦法把經濟師所從事的工作性質解釋一下。目前,採用officer of economic administration的說法。固然很難十分正確地反映整個經濟師系列的全部工作含義(由於這個系列包括的面太廣),而且譯文太長,但至少可以反映勞資職員,外貿職員和人事幹部的主要工作的性質。 

      以上是這一類題目中最簡樸的幾個例子。這種完全是中國特色的詞彙翻譯起來既難又不討好。同時,又是中譯英工作中不可回避的題目。我們但願翻譯界能找出一種有效的協作方式,及時地解決這方面的題目。